|首页|中医药物库|网上教室|生命中医论坛 |会员聊天室|
查询中医药物信息


[折起关键字查找部分] [放下关键字查找部分]
中医药物通用名称,正名: 中医药物地方名,别名:
可以模糊查找,即输入部分字符就能找到所有...

药物通用名,关鍵字:
麻黄...


药物通用名:麻黄
药物俗名别名:


总数3条

第1条
药物通用名:麻黄
药物别名,地方名:
药物使用部位: 茎
采药时间: 秋
采药地情: 风地 燥地 山地(偏燥)
功用八法: 汗
味: 苦 辛
性: 温
色: 黄
质: 轻扬(火性)
十二情: 宣 通
归经: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阳膀胱经
炮制: 挑,净制 切制
剂型: 汤 散

---- 简要说明 ----

麻黄概述 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;古时别名龙沙、卑相。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:草麻黄(Ephedra sinica)、木贼麻黄(Ephedra equisetina)与中麻黄(Ephedra intermedia),采用部位为草质茎。草麻黄草麻黄为小灌木,常呈草本状,茎高20~40厘米。分枝较少,木质茎短小,匍匐状;小枝圆,对生或轮生,节间长2.5~6厘米,直径约2公厘。     麻黄 Mahuang [编辑本段]基本信息   [出处]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  [中药材学名]Herbal Ephedrae。   【处方名】麻黄,策敦木   【别名】龙沙、狗骨、卑相、卑盐   【基原】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,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C. A. Mey. 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. 的草质茎。   【性味与归经】 辛、微苦,温。归肺、膀胱经。   【功能与主治】   发汗散寒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用于风寒感冒,胸闷喘咳,风水浮肿;支气管哮喘。蜜麻黄润肺止咳,多用于表症已解,气喘咳嗽。   【应用】   1. 用于外感风寒,恶寒发热,头、身疼痛,鼻塞,无汗,脉浮紧等表实证。本品能宣肺气,开腠理,散风寒,以发汗解表。常与桂枝相须为用,增强发汗解表力量,如麻黄汤。   2. 用于风寒外束,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。能开宣肺气,散风寒而平喘。与杏仁、甘草配伍,即三拗汤,可增强平喘功效;若兼内有寒饮,可配伍细辛、干姜、半夏等,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,如小青龙汤;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,可与石膏、杏仁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,即麻杏石甘汤。   3.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,为宣肺利尿之要药,本品发汗利水,有助于消散水肿,常与生姜、白术等同用,如越婢加术汤。   4、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,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、痰核等证。   【用量用法】 2—9g。宜后下。解表生用,平喘炙用;捣绒缓和发汗,小儿、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。   【注意事项】 本品发汗力较强,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,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。 [编辑本段]别名大全   【别名】龙沙,卑相,卑监,狗骨,色道麻,结力根,麻黄草,草麻黄,中麻黄,木贼廓黄,山麻黄,川麻黄,田麻黄,华麻黄,木麻黄,西麻黄,朱芯麻。   【商品名】草麻黄,又名田麻黄、川麻黄、朱芯麻。   木贼麻黄:又名木麻黄、山麻黄。   中麻黄:为植物中麻黄的草质茎。   【处方名】麻黄,生麻黄,炙麻黄,麻黄绒,净麻黄,水炙麻黄,蜜炙麻黄等。 [编辑本段]品种考证   麻黄始载于《本经》,列为中品。《别录》谓:“麻黄生晋地及河东。立秋采茎阴干,令青。”陶弘景云:“今出青州、彭城、荥阳、中牟者为胜,色青而多沫。”苏敬云:“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。其青、徐者今不复用,同州沙苑最多也。”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:“麻黄茎端开花,花小而黄,簇生。子如覆盆子,可食。至冬枯死如草,及春却青。”苏颂云:“今近京多有之,以荥阳、中牟者为胜。苗春生,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。梢上有黄花,结实如百合瓣而小,又似皂荚子,味甜,微有麻黄气,外皮红裹人,子黑。根紫赤色。俗说有雌雄二种,雌者于三月、四月内开花,六月内结子,雄者无花不结子。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,令青。”以上记述的产地与现在麻黄产地基本一致,所述植物形态极似草麻黄。 [编辑本段]化学研究   麻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(1%-2%).总生物碱的80%-85%为麻黄碱(左旋麻黄碱,L-ephedrine);其次为伪麻黄碱(D-pseudo-ephedrine,以及微量的L-N-甲基麻黄碱(L-N-methyl-ephedrine)、D-N-甲基伪麻黄碱(D-N-methyl-pseudo-ephedrine)、去甲基麻黄碱(L-nor-ephedrine)、去甲基伪麻黄碱(D-nor-pseudo-ephedrine)和麻黄次碱(ephedine,麻黄定)等;麻黄含有少量挥发油,油中含I-a-松油醇(I-a-terpineol,萜品烯醇)、2, 3,5,6-四甲基毗嗪(2,3,5,6-tetramethylpyrazine),尚含鞣质等。 [编辑本段]药理研究   发汗  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、麻黄碱。   ② 条件 温服、温热条件。   ③ 作用机理:•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→汗腺分泌↑;•兴奋中枢,外周α受体。   平喘   ① 有效成分 麻黄碱、伪麻黄碱、挥发油、此外,2,3,5,6-四甲基吡嗪 L-α-萜品烯醇。   ② 机理   促进NA和Adr的释放。   本身激动β-R→激活Ac→促进cAMP产生。  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。   促进PGE的释放。   直接兴奋α-肾上腺素受体→血管收缩→粘膜肿胀减轻。   抑制抗体产生。   ③ 作用特点 缓慢、温和、持久,可以口服。   利尿   ① 有效成分 d-伪麻黄碱。   ② 作用 尿量增加。   ③ 机理   扩张肾血管→增加肾血流量。  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。   抗炎、抗过敏   ① 有效成分 伪麻黄碱、甲基麻黄碱、麻黄碱。   ② 作用机理   抑制过敏递质释放;   溶血素减少,呈抗补体作用。   镇咳、祛痰   ① 作用强度 为可待因的1/20。   ②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,麻黄挥发油。   解热、抗菌、抗病毒  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。   ② 抗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,甲、乙型溶血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、肺炎双球菌、炭疽杆菌、白喉杆菌、大肠杆菌、奈瑟双球菌。   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。 [编辑本段]药典标准   【性状】   草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,少分枝;直径1~2mm。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。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,有细纵脊线,触之微有粗糙感。节明显,节间长2~6cm。节上有膜质鳞叶,长3~4mm;裂片2 (稀 3),锐三角形,先端灰白色,反曲,基部联合成筒状,红棕色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呈纤维性,周边绿黄色,髓部红棕色,近圆形。气微香,味涩、微苦。   中麻黄 多分枝,直径1.5~3mm,有粗糙感。节间长2~6cm,膜质鳞叶长2~3mm,裂片3 (稀 2),先端锐尖。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。  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,直径1~1.5mm,无粗糙感。节间长1.5~3cm。膜质鳞叶长 1~2mm ;裂片2 (稀3 ),上部为短三角形,灰白色,先端多不反曲,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。   【鉴别】   (1) 本品横切面:草麻黄 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;脊线较密,有蜡质疣状凸起,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。下皮纤维束位于脊线处,壁厚,非木化。皮层较宽,纤维成束散在。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。维管束外韧型,8~10 个。形成层环类圆形。木质部呈三角状。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;偶有环髓纤维。表皮细胞外壁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。   中麻黄 维管束12~15个。形成层环类三角形。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。   木贼麻黄 维管束8~10 个。形成层环类圆形。无环髓纤维。   (2) 取本品粉末0.2g,加水5ml 与稀盐酸1~2滴,煮沸2~3分钟,滤过。滤液置分液漏斗中,加氨试液数滴使呈碱性,再加氯仿5ml,振摇提取。分取氯仿液,置二支试管中,一管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各5 滴,振摇,静置,氯仿层显深黄色;另一管为空白,以氯仿5 滴代替二硫化碳5 滴,振摇后氯仿层无色或显微黄色。   (3) 取本品粉末1g,加浓氨试液数滴,再加氯仿10ml,加热回流 1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2ml 充分振摇,滤过,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附录Ⅵ B)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氯仿-甲醇-浓氨试液 (20:5:0.5) 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茚三酮试液,在105℃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的红色斑点。   【含量测定】   取本品细粉约5g,精密称定,置索氏提取器中,加浓氨试液3ml 、乙醇10ml与乙醚20ml,放置24小时,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热回流 4小时至生物碱提尽,将提取液移置分液漏斗中,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涤,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,加0.5mol/L盐酸溶液振摇提取5 次(20ml、10ml、10ml、10ml、10ml),合并酸液,滤过,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使呈碱性,加氯化钠饱和,用乙醚振摇提取5 次(20ml、10ml、10ml、10ml、10ml),合并乙醚液,用氯化钠饱和溶液洗涤3 次,每次5ml ,合并洗液,再用乙醚10ml振摇提取,合并前后二次乙醚液,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(0.01mol/L)30ml ,振摇提取,静置使分层。分取酸液,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 次,每次5ml,合并酸液与水液,置水浴上加热,除去微量乙醚,放冷,加甲基红指示液2 滴,用氢氧化钠滴定液(0.02mol/L) 滴定。每1ml 的硫酸滴定液(0.01mol/L) 相当于3.305mg 的麻黄碱(C10H15NO)。   本品含生物碱以麻黄碱(C10H15NO)计,不得少于0.80%。   [采制贮藏]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,晒干,除去木质茎,残根及杂质,切段,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以备生用,蜜炙或捣绒用。   【炮制】   蜜麻黄 取麻黄段,照蜜炙法(附录Ⅱ D)炒至不粘手。   每 100kg麻黄,用炼蜜20kg。   【性味与归经】 辛、微苦,温。归肺、膀胱经。   【功能与主治】 发汗散寒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用于风寒感冒,胸闷喘咳,风水浮肿;支气管哮喘。蜜麻黄润肺止咳。多用于表症已解,气喘咳嗽。   【用法与用量】 内服:煎汤,1.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(口畜)鼻或研末敷。 生用发汗力强,发汗,利水用之;炙用发汗力弱,密炙兼能润肺,止咳平喘多用。 [编辑本段]中医经验  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:1. 发汗散寒;2. 宣肺平喘;3. 行水消肿;4. 散阴疽,消症结。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, 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。  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、解表散寒以外,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。凡是风寒外侵、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,都可用麻黄治疗。即使是表证已解,但仍喘咳的,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,这时可改用炙麻黄。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,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。用麻黄治疗喘咳,最好配上杏仁。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,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,麻黄性刚烈,杏仁性柔润,二药合用,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,所以临床上有“麻黄以杏仁为臂助”的说法。喘咳的病人,如出现肺热的证候(痰黄稠、喉燥咽干、口鼻气热、遇热则喘咳加重、苔黄、脉数等),则需加入生石膏,或黄芩、知母等,以清肺热而平喘。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、定喘汤等,可资参考。  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,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。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,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。麻黄可以温宣肺气、开发腠理、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。用麻黄治水肿,可能出现以下情况:水从汗解而消肿;?小便增多而消肿;?大便水泻而消肿;?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。这与“肺主皮毛、肺布津液下输膀胱、肺与大肠相表里,水肿病其本在肾,其标在肺”等理论有关。近些年来,根据这些经验,用越婢加术汤(麻黄、生石膏、苍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)加减,治疗肾炎病的水肿,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。   麻黄配熟地、白芥子、当归等可以散阴疽,消症结。麻黄温通发散,气味轻清,外可宣透皮毛腠理,内可深入积痰凝血,《神农本草经》有“破症坚积聚”的记载。《外科全生集》的阳和汤(麻黄、熟地、白芥子、鹿角胶、炮姜炭、肉桂、甘草)就是把麻黄(五分)、熟地(一两)同用,来消散阴疽、痰核、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,并摸出了“麻黄得熟地而不表,熟地见麻黄而不腻”的经验。   根据这些经验,我曾用麻黄、熟地、白芥子、桂枝、红花、鹿角霜、炙山甲等随证加减,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、闭塞性脉管炎等病,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,仅供参考。  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七、八分至二、三钱之间。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,可由三钱渐加至五钱,个别的还有时用到七、八钱,这时要配用生石膏八钱至一两半左右(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:1 ),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。   注意,肺虚作喘、外感风热、单臌胀、痈、疖等证,均不可用麻黄。 [编辑本段]各家论述   1. 李杲:轻可去实,麻黄、葛根之属是也。六淫有余之邪,客于阳分皮毛之间,腠理闭拒,营卫气血不行,故谓之实,二药轻清,故可去之。   2.《汤液本草》:夫麻黄治卫实上药,桂枝治卫虚之药。桂枝、麻黄,虽为太阳证药,其实荣卫药也。肺主卫(为气),心主荣(为血),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,桂枝为手少阴之剂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,用麻黄桂枝,即汤液之源也。   3.《本草经疏》:麻黄,轻可去实,故疗伤寒,为解肌第一。专主中风伤寒头痛,温疟,发表出汗,去邪气者,盖以风寒湿之外邪,客于阳分皮毛之间,则腠理闭拒,荣卫气血不能行,故谓之实,此药轻清,故能去其壅实,使邪从表散也;咳逆上气者,风寒郁于手太阴也;寒热者,邪在表也;五脏邪气缓急者,五缓六急也;风胁痛者,风邪客于胁下也,斯皆卫实之病也。卫中风寒之邪既散,则上来诸证自除矣。其日消赤黑斑毒者,若在春夏,非所宜也。破坚积聚,亦非发表所能。洁古云:去荣中寒邪,泄卫中风热,乃确论也。多服令人虚,走散真元之气故也。   4.《本草通玄》:麻黄轻可去实,为发表第一药,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,始为相宜。虽发热恶寒,苟不头疼、身痛、拘急、脉不浮紧者,不可用也。虽可汗之症,亦当察病之重轻,人之虚实,不得多服。盖汗乃心之液,若不可汗而误汗,虽可汗而过汗,则心血为之动摇,或亡阳,或血溢而成坏症,可不兢兢致谨哉。   5.《本草正》:麻黄以轻扬之味,而兼辛温之性,故善达肌表,走经络,大能表散风邪,法除寒毒。一应温疫、疟疾、瘴气、山岚,凡足三阳表实之证,必宜用之。若寒邪深入少阴、厥阴筋骨之间,非用麻黄、官桂不能逐也。但甩此之法,自有微妙,则在佐使之间,或兼气药以助力,可得卫中之汗;或兼血药以助液,可得营中之汗;或兼温药以肋阳,可逐阴凝之寒毒;或兼寒药以助阴,可解炎热之瘟邪;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,故仲景诸方,以此为首,实千古之独得者也。今见后人多有畏主力毒药而不敢用,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,皆不达。虽在李氏有云,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,若自汗表虚之人,用之则脱人元气,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,若阴邪深入,则无论冬夏,皆所最宜,又何过之有。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,手少阴之风热斑疹,足少阴之风水肿胀,足厥阴之风痛、目痛,凡宜用散者,惟斯为最。然柴胡、麻黄俱为散邪要药,但阳邪宜柴胡,阴邪宜麻黄,不可不察也。   6.《药品化义》:麻黄,为发表散邪之药也。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,断不可用。若误用之,自汗不止,筋惕肉瞩,为亡阳症。至若春分前后,元府易开,如患足太阳经症,波时寒变为温病,量力减用,人六神通解散,通解表里之邪,则荣卫和畅。若夏至前后,阳气浮于外,肤膜开泄,人皆气虚,如患足太阳经症,寒又变热症,不可太发汗,使其元气先泄,故少用四、五分人双解散,微解肌表,大清其里。此二者乃刘河间《元机》之法,卓越千古。若四时感暴风寒,闭塞肺气,咳嗽声哑,或鼻塞胸满,或喘急痰多,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,奏功甚捷。若小儿疹子,当解散热邪,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,大有功效。   7.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受风水肿之症,《金匮》治以越婢汤,其方以麻黄为主,取其能法风兼能利小便也。愚平素临症用其方,服药后果能得汗,其小便即顿能利下,而肿亦遂消。东人三浦博士,用麻黄十瓦,煎成水一百瓦,为一日之量,分三次服下,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,用之有效有不效,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,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。试观《金匮》水气门越婢汤,麻黄铺以石膏,因其脉浮有热也(脉浮固系有风,实亦有热);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,因其脉沉而寒也;通变化裁,息息与病机相符,是真善用麻黄者矣。古方中用麻黄,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,然后纳他药,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,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。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,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,今时用者,大抵皆不去节。至其根则纯系止汗之品,本是一物,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,非经细心实验,何以知之陆九芝谓:麻黄用数分,即可发汗。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,非所论于北方也。盖南方气暖,其人肌肤薄弱,汗最易出,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。北方若至塞外,气候寒冷,其人之肌肤强厚;若更为出外劳碌,不避风霜之人,又当严寒之候,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。夫用药之道,贵因时、因地、因人,活泼斟酌,以胜病为主,不可拘于成见也。   8.《本草正义》:麻黄轻清上浮,专疏肺郁,宣泄气机,是为治感第一要药,虽曰解表,实为开肺,虽曰散寒,实为泄邪,风寒固得之而外散,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。观于《本草》主中风伤寒,去邪热气,除寒热之说,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,热痹不仁,温疟岚瘴,其旨可见。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,以麻黄与桂枝井行,乃为散寒之用,若不与桂枝同行,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。抑麻黄之泄肺,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,苟为肺气郁窒,治节无权,即当惜其轻扬,以开痹着,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,《千金》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,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,小便不利诸法,虽曰皆取解表,然以开在内之闭塞,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。又凡寒邪郁肺,而鼻塞音哑;热邪窒肺,而为浊涕鼻渊;水饮渍肺,而为面浮喘促;火气的肺,而为气热息粗,以及燥火内烙,新凉外束,干咳嗑燥等证,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,保全清肃之要务,较之杏、贝苦降,桑皮、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,功罪大是不侔。麻黄性质最轻,气味又淡,《本草》虽曰苦温,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,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。乃流俗畏之,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,则李濒湖《纲目》性热一言误之也。而缪氏《经疏》更为过甚之词,竞有味大辛、气大热之说。不知麻黄发汗,必热服温覆,乃始得汗,不加温覆,并不作汗,此则治验以来,凿凿可据者。且亦惟寒邪在表,乃宜少少取汗,以解表邪之寒热。若用以泄肺开暗,亦且无取平得汗,而奏效甚捷,何况轻扬之性,一过无余,亦必不能大汗频仍,留恋药力,酿力巨患。   9.《本经》:主中风、伤寒头痛,温疟。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,除寒热,破坚积聚。   10.《别录》:主五脏邪气缓急,风胁痛,字乳余疾。上好唾,通腠理,解肌,泄邪恶气,消赤黑斑毒。   11.《药性论》:治身上毒风顽痹,皮肉不仁。   12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九窍,调血脉,御山岚瘴气。   13.《珍珠囊》:泄卫中实,去营中寒,发太阳、少阴之汗。   14.《滇南本草》:治鼻窍闭塞不通、香臭不闻,肺寒咳嗽。   15.《纲目》:散赤口肿痛,水肿,风肿,产后血滞。   16.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:治气喘,干草热,百日咳,气管支炎等。   17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对关节疼痛有效。   18.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:治腹痛,下痢,疝气,目疾及感冒。 [编辑本段]药方选录  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:麻黄三两(去节),桂枝二两(去皮),甘草一两(炙),杏仁七十个(去皮、尖)。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须喂粥。(《伤寒论》麻黄汤)  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:麻黄四两(去节),杏仁五十个(去皮、尖),甘草二两(炙),石膏半斤(碎,绵裹)。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减、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(《伤寒沦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)  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,发热,日所剧者,名风湿,此病伤于汗出当风,或久伤取冷所致:麻黄(去节)半两(汤泡),甘草一两(炙),薏苡仁半两,杏仁十个(去皮、尖,炒)。上锉麻豆大,每服四钱匕,水一盏半,煮八分,去滓,温服,有微汗避风。(《金匮要略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)  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,四肢疼痛:麻黄五两(去根节了,秤),桂心二两。上捣细罗为散,以酒二升,慢火煎如汤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热酒调下一茶匙,频服,以汗出为度。(《圣惠方》)   ⑤治伤寒热出表,发黄疸:麻黄三两,以淳酒五升,煮取一升半,尽服之,温服汗出即愈。冬月寒时用清酒,春月宜用水。(《千金方》麻黄淳酒汤)   ⑥治感冒风邪,鼻塞声重,语音不出;或伤风伤冷,头痛目眩,四肢拘倦,咳嗽多痰,胸满气短:麻黄(不去节)。杏仁(不去皮、尖)、甘草(生用)各等分。为粗夫,每服五钱,水一盏半,姜五片,同煎至一一盏,去滓。通口服,以衣被盖覆睡,取微汗为度。(《局方》三拗汤)   ⑦治病疮疱倒者:麻黄(剪去节)半两,以蜜一匙同炒良久,以水半升煎,俟沸,去上沫,再煎,去三分之一,不用滓。乘热尽服之,避风,伺其疮复出。一法用无灰酒煎,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,然其效更速,(《本草衍义》) [编辑本段]药性歌诀   麻黄甘苦性微温,主中风邪治不仁,伤寒表证并嗽喘,理瘴解疟消斑痕。[1] [编辑本段]药名由来   有个挖药的老人,无儿无女,收了一个徒弟。谁想,这个徒弟很是狂妄,才学会一点皮毛,就看不起师傅了。有的时候,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,自己偷偷花掉。师傅伤透了心,就对徒弟说:“你翅膀硬了,另立门户吧。”徒弟倒满不在乎:“行啊!”师傅不放心地说:“不过,有一种药,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。” “什么药?”“无叶草。”“怎么啦?”“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;发汗用茎,止汗用根,一朝弄错,就会死人!记住了吗?”“记住了。”“你背一遍。”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,不过,他背时有口无心,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。   从此,师徒分手,各自卖药。师傅不在眼前,徒弟的胆子更大了,虽然认识的药不多,却什么病都敢治。没过几天,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。 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,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。县官问道:“你是跟谁学的?”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。  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,说:“你是怎么教的?让他把人治死了!”县官听了,就问徒弟:“你还记得吗?背出来我听听。”徒弟背道:“发汗用茎,止汗用根,一朝弄错,就会死人。”县官又问:“病人有汗无汗?”徒弟答道:“浑身出虚汗。”“你用的什么药?”“无叶草的茎。”县官大怒:“简直是胡治!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,能不死人?”说罢,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,判坐三年大狱。师傅没事,当堂释放。  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,这才变得老实了。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,表示痛改前非。师傅见他有了转变,这才把他留下,并向他传授医道。打这儿起,徒弟再用“无叶草”时就十分小心了。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,就起名叫作“麻烦草”,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,才又改叫“麻黄”。


第2条
药物通用名: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<篇名>麻黄
药物别名,地方名:

---- 简要说明 ----

(《本经》中品)
【释名】龙沙(《本经》)、卑相(《别录》)、卑盐(《别录》)。
时珍曰∶诸名殊不可解。或云其味麻,其色黄,未审然否?张揖《广雅》云∶龙沙,麻
黄也。狗骨,麻黄根也。不知何以分别如此?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∶麻黄生晋地及河东,立秋采茎,阴干令青。
弘景曰∶今出青州、彭城、荥阳、中牟者为胜,色青而多沫。蜀中亦有,不好。
恭曰∶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,同州沙苑既多,其青、徐者亦不复用。
禹锡曰∶按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∶麻黄茎头开花,花小而黄,丛生。子如覆盆子,可
食。
颂曰∶今近汴京多有之,以荥阳、中牟者为胜。春生苗,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以来。梢
上有黄花,结实如百合瓣而小,又似皂荚子,味甜,微有麻黄气,外皮红,里仁子黑。根紫
赤色。俗说有雌雄二种∶雌者于三月、四月内开花,六月结子。雄者无花,不结子。至立秋
后收茎阴干。
时珍曰∶其根皮色黄赤,长者近尺。
x茎x
【修治】弘景曰∶用之折去节根,水煮十余沸,以竹片掠去上沫,沫令人烦,根节能止
汗故也。
【气味】苦,温,无毒。《别录》
曰∶微温。普曰∶神农、雷公∶苦,无毒;扁鹊∶酸;李当之∶平。权曰∶甘,平。
元素曰∶性温,味苦而甘辛,气味俱薄,轻清而浮,阳也,升也。手太阴之药,入足太阳经,
兼走手少阴、阳明。
时珍曰∶麻黄微苦而辛,性热而轻扬。僧继洪云∶中牟有麻黄之地,冬不积雪,为泄内
阳也。故过用则泄真气。观此则性热可知矣。服麻黄自汗不止者,以冷水浸头发,仍用扑法
即止。凡服麻黄药,须避风一日,不尔病复作也。凡用须佐以黄芩,
之才曰∶浓朴、白薇为之使。恶辛夷、石苇。
【主治】中风伤寒头痛,温疟,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,除寒热,破症坚积

赤黑斑毒。不可多服,令人虚(《别录》)。治身上毒风 痹,皮肉不仁,主壮热温疫,山岚
瘴气(甄权)。通九窍,调血脉,开毛孔皮肤(大明)。去营中寒邪,泄卫中风热(元素)。
散赤目肿痛,水肿风肿,产后血滞(时珍)。
【发明】弘景曰∶麻黄疗伤寒,解肌第一药。
颂曰∶张仲景治伤寒,有麻黄汤及葛根汤、大小青龙汤,皆用麻黄。治肺痿上气,有射
干麻黄汤、浓朴麻黄汤,皆大方也。
杲曰∶轻可去实,麻黄、葛根之属是也。六淫有余之邪,客于阳分皮毛之间,腠理闭拒,
营卫气血不行,故谓之实。二药轻清成象,故可去之。麻黄微苦,其形中空,阴中之阳,入
足太阳寒水之经。其经循背下行,本寒而又受外寒,故宜发汗,去皮毛气分寒邪,以泄表实。
若过发则汗多亡阳,或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证用之,则脱人元气,不可不禁。
好古曰∶麻黄治卫实之药,桂枝治卫虚之药,二物虽为太阳证药,其实营卫药也。心主
营为血,肺主卫为气。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剂,桂枝为手少阴心之剂。伤寒伤风而咳嗽,用
麻黄、桂枝,即汤液之源也。
时珍曰∶麻黄乃肺经专药,故治肺病多用之。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,有汗用桂枝。
历代明医解释,皆随文傅会,未有究其精微者。时珍常绎思之,似有一得,与昔人所解不同
云。津液为汗,汗即血也。在营则为血,在卫则为汗。夫寒伤营,营血内涩,不能外通于卫,
卫气闭固,津液不行,故无汗发热而憎寒。夫风伤卫,卫气外泄,不能内护于营,营气虚弱,
津液不固,故有汗发热而恶风。然风寒之邪,皆由皮毛而入。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肺主卫气,
包罗一身,天之象也。是证虽属乎太阳,而肺实受邪气。其证时兼面赤怫郁,咳嗽有痰,喘
而胸满诸证者,非肺病乎?盖皮毛外闭,则邪热内攻,而肺气 郁。故用麻黄、甘
引出营分之邪,达之肌表,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。汗后无大热而喘者,加以石膏。朱肱《活
人书》,夏至后加石膏、知母,皆是泄肺火之药。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,实为发散肺
经火郁之药也。腠理不密,则津液外泄,而肺气自虚。虚则补其母。故用桂枝同甘草,外散
风邪以救表,内伐肝木以防脾。佐以芍药,泄木而固脾,泄东所以补西也。使以姜枣,行脾
之津液而和营卫也。下后微喘者加浓朴、杏仁,以利肺气也。汗后脉沉迟者加人参,以益肺
气也。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,以泻肺热也。皆是脾肺之药。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,实为
理脾救肺之药也。此千古未发之秘旨,愚因表而出之。又少阴病发热脉沉,有麻黄附子细辛
汤、麻黄附子甘草汤。少阴与太阳为表里,乃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,补中有发也。一锦衣
夏月饮酒达旦,病水泄,数日不止,水谷直出。服分利消导升提诸药则反剧。时珍诊之,脉
浮而缓,大肠下弩,复发痔血。此因肉食生冷茶水过杂,抑遏阳气在下,木盛土衰,《素问》
所谓久风成飧泄也。法当升之扬之。遂以小续命汤投之,一服而愈。昔仲景治伤寒六七日,
大下后,脉沉迟,手足厥逆,咽喉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用麻黄汤平其肝肺,兼升发
之,即斯理也。神而明之,此类是矣。
【附方】旧五,新七。
天行热病,初起一二日者∶麻黄一大两(去节)。以水四升煮,去沫,取二升,去滓,

米一匙及豉,为稀粥。先以汤浴后,乃食粥,浓覆取汗,即愈。(孟诜《必效方》)
麻黄十斤(去节),杏仁四升(去皮,熬),大黄一斤十三两。先以雪水五石四斗,渍麻黄于

向灶釜中。三宿后,纳大黄搅匀,桑薪煮至二石,去滓。纳杏仁同煮至六七斗,绞去滓,置
铜器中。更以雪水三斗,合煎令得二斗四升,药成,丸如弹子大。有病者以沸白汤五合,研
一丸服之,立汗出。不愈,再服一丸。封药勿令泄气。(《千金方》)
黄醇酒汤主之∶麻黄一把(去节绵裹)。美酒五升,煮取半升,顿服取小汗。春月用水煮。(《
千金方》)
里水黄肿∶张仲景云∶一身面目黄肿,其脉沉,小便不利,甘草麻黄汤主之。麻黄四两
(水五升,煮去沫),入甘草二两,煮取三升。每服一升,重复汗出。不汗再服。慎风寒。《千
金》云∶有患气虚久不瘥,变成水病,从腰以上肿者,宜此发其汗。水肿脉沉属少阴,其脉
浮者为风,虚胀者为气,皆非水也。
麻黄附子汤汗之∶麻黄三两(水七升,煮去沫),入甘草二两,附子(炮)一枚。煮取
二升
半,每服八分,日三服,取汗。(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)
风痹冷痛∶麻黄(去根)五两,桂心二两,为末,酒二升,慢火熬如饧。每服一匙,热

调下,至汗出为度。避风。(《圣惠方》)小儿慢脾风,因吐泄后而成∶麻黄(长五寸)十个
(去
节),白术(指面大)二块,全蝎二个(生薄荷叶包煨)。为末。二岁以下一字,三岁以上半
钱,
薄荷汤下。(《圣惠方》)
尸咽痛痹,语声不出∶麻黄以青布裹,烧烟筒中熏之。(《圣惠方》)
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∶麻黄去节,为末。酒服方寸匕,一日二、三服,血下尽,即止。
(《子母秘录》)
心下悸病∶半夏麻黄丸∶用半夏、麻黄等分,末之,炼蜜丸小豆大。每饮服三丸,日三
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)
痘疮倒 ∶寇宗 曰∶郑州麻黄(去节)半两,以蜜一匙同炒良久,以水半升煎数沸,

沫再煎去三分之一,去滓乘热服之。避风,其疮复出也。一法∶用无灰酒煎,其效更速。仙
源县笔工李用之子,病斑疮风寒倒 已困,用此一服便出,如神。
中风诸病∶麻黄一秤(去根),以王相日、乙卯日,取东流水三石三斗,以净铛盛五、

斗,先煮五沸,掠去沫,逐旋添水,尽至三、五斗,漉去麻黄,澄定,滤去滓,取清再熬至
一斗,再澄再滤,取汁再熬,至升半为度,密封收之,一、二年不妨。每服一、二匙,热汤
化下取汗。熬时要勤搅,勿令着底,恐焦了。仍忌鸡犬阴人见之。此刘守真秘方也。(《宣
明方
x根节x
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
【主治】止汗,夏月杂粉扑之(弘景)。
【发明】权曰∶麻黄根节止汗,以故竹扇杵末同扑之。又牡蛎粉、粟粉并麻黄根等分,
为末,生绢袋盛贮。盗汗出,即扑,手摩之。
时珍曰∶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,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,物理之妙,不可测度如此。自
汗有风湿、伤风、风温、气虚、血虚、脾虚、阴虚、胃热、痰饮、中暑、亡阳、柔 诸证,
皆可随证加而用之。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,治盗汗尤捷。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,故能引诸药
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。本草但知扑之之法,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。
【附方】新入。
盗汗阴汗∶麻黄根、牡蛎粉为末,扑之。
盗汁不止∶麻黄根、椒目等分,为末。每服一钱,无灰酒下。外以麻黄根、故蒲扇为末,

小儿盗汗∶麻黄根三分,故蒲扇灰一分,为末。以乳服三分,日三服。仍以干姜三分同
为末,三分扑之。(《古今录验》)
诸虚自汗,夜卧即甚,久则枯瘦∶黄 、麻黄根各一两,牡蛎米泔浸洗 过,为散。每
服五钱,水二盏,小麦百粒,煎服。(《和济局方》)
虚汗无度∶麻黄根、黄 等分,为末,飞面糊作丸梧子大。每用浮麦汤下百丸,以止为
度。(《谈野翁试验方》)
产后虚汗∶黄 、当归各一两,麻黄根二两。每服一两,煎汤下。
劳热∶麻黄根、石硫黄各一两,米粉一合。为末。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内外障翳∶麻黄根一两,当归身一钱。同炒黑色,入麝香少许,为末。搐鼻,频用。此
南京相国寺东黑孩儿方也。(《普济》)
【附录】云花草
时珍曰∶按葛洪《肘后方》治马疥,有云花草,云状如麻黄,而中坚

< -生命中医网http://www.19ni.com编录整理


第3条
药物通用名:草部中品之上<篇名>麻黄
药物别名,地方名:

---- 简要说明 ----

味苦,温,微温,无毒。主中风伤寒头痛、温疟,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
除寒热,破症坚积聚、五脏邪气缓急、风胁痛、字乳余疾,止好唾,通腠理,疏伤寒头疼
解肌,泄邪恶气,消赤黑斑毒。《药性论》云∶君。能治身上毒风, 痹,主壮热,解肌
发汗温疟。根节能止汗。日华子云∶通九窍,调血脉,开毛孔,御山岚瘴气。浓朴为之使
恶∶辛夷、石苇。

-生命中医网http://www.19ni.com编录整理



页: <<1 2

[录入数据,会员权限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