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首页>>中医方剂库 >>网上教室>>生命中医论坛 >>会员聊天室
生命体运动规律

查找: 题目: 主题词: 摘要:
作者: 发表时间(格式如:2009-03-29):
浏览摘要 主题简约信息>>
总数7篇
第3篇
题目:三才五行中医核心理论
主题词:三才、五行。生命脏腑演化
摘要:三才、五行,中医核心理论。长期以来,唯其哲学思辩被中医界所开采,而其科学要义被强烈忽视了。三
作者:网上
发表时间: 2010-12-20 00:00:00
案例:
修改
---- 三才五行中医核心理论 ----

三才、五行,中医核心理论。长期以来,唯其哲学思辩被中医界所开采,而其科学要义被强烈忽视了。三才与五行,都是中国古典哲学苑里的奇珍异宝。生命演化模式,大则为三才,细化成五行,二者统一于同源精元之演,界定于阴阳相对待之化。透过三才、五行,洞悉生命脏腑演化之精髓
1.三才、五行渊薮简考
三才、五行,都是影响中医理论构建的关键概念。二者相互联系又各有千秋。
三才,即天、地、人。《易 · 说卦》载有“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《易》六画而成卦” 。三才,自然万物演生之大序也。《释序卦》曰:“三才之序,先天地而后万物,万物盈天地之间,人居万物之中。圣人之道,周万物而济天下,则万物复附于圣人,与天地相似,是以万物盈天地,圣人之道,亦盈天地。物尽则圣人之道尽,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者也。”
三才,源于《易》,而广泛用于各业,以其博而渊而沉淀于中国文化中,并固化成特殊的语汇。
如时令之三才模式:三春、三冬、三秋、三时等;区域之三才模式:三山、三川、三河、三亚等;分类学之三才模式:三友(梅、兰、竹)、三世、三皇、三纲等;中医学之三才模式:三阴、三阳、三部九候、三里,三关,三阴交、三因学说等。
三才之模式,成就了中医之三焦概念;三才“天、地、人”各自阴阳分演,故成卦之六爻。六爻者,六经辩证之模型也。《素问·热论篇》始有六经辩证,实仿六爻之模式,最终成就了张仲景《伤寒论》的六经辩证学说。
五行,笔者认为,它源于人类对自身的五指应用与崇拜。它是对自然万物演化程序的本质透视。五行的“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”,实际表达同源自组织物质系演化出的五个彼此有重大差别的五态。对于生命体,五行是生殖之精,在元气推动下,生命气化的程序表达。是一气演五态。正象《春秋繁露.五行相胜》所言:“天地之气,合而为一,分而阴阳,判为四时,列为五行”。五行,是太一元气,以阴阳相对待演化而成的五个过程流,《御纂性理清义.卷一》说“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,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。” 五行,刚开始拘于五类人类生活的必需品,《尚书》说,“水火者,百姓之所饮食也;金木者,百姓之所兴作也;土者,万物之所资生也,是为人用”。最后却升华为宇宙万物“五分法”的数学模式。
三才、五行,众多自然万物演化模式之两类,却成为生命演化最常见的类型,肯定有其演生学上的优势。
2.从叶脉演化公式解读三才、五行的“一体两制”
《老子·四十一章》曰:“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。 万物按照《周易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而化演生息,无中生有。以此为思考切入点,来研究植物叶脉的演化,会发现,叶脉,是以中轴叶脉为核心,向两侧呈相对待演化。[1]
《系辞》载有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”。八卦后再生十六卦、三十二卦、六十四卦……可以说,通段文字揭示出的宇宙演化律,实际就是阴阳二分法演化律,演化数学公式: N=2n
动物胚胎细胞分化,符合这个公式。以此为理论启源,研究叶脉演化(如图1),假设如下 :
(1) 任何一个叶片,都以叶的中脉为演化中心。(中心演化原则)
(2) 任何叶脉,潜在演化出的两侧子叶脉,均构成一一对应关系。(相对待恒等原则)
(2) 任何叶脉,潜在演化出的子叶脉总数恒等。(等数演化原则)
每一片叶子,都有一条中轴叶脉,叫1级叶脉,或中脉。可用数字1来代表。
主叶脉,又根据叶脉相对待恒等演化原则,在叶脉两侧演化出相对应的子代叶脉,叫2级叶脉。2级叶脉总数,一定为偶数,用2m表示(m是一个有限自然数)。
同理,在以2级叶脉的每一叶脉为中脉的演化源,演化出的3级叶脉,总的子代叶脉演化数目为22m2。4级叶脉总数为23m3,5级叶脉总数为24m4……,第m级叶脉演化的总数为2m-1mm-1。
设一片叶子,演化出的所有总的叶脉数(一级到m级),用N表达。那么,包括中轴1级叶脉1在内的所有潜在叶脉的演化数量,用分式表达:
N=1+2m+22m2+23m3+24m4+……+2m-1mm—1=1+2 ( m + 2m2 + 22m2 + 23m3 +……+ 2m-2mm- 2 )
因为m是一个自然数,所以,叶脉演化出的数一定是奇数。可用简化叶脉演化公式表示如下:
N=2n+1
N,是叶脉演化总数,n是个自然数,1,是中轴叶脉数,代表植物体每一相对独立演化的生命部分,都是中心(或中轴)演化,如植物的顶端优势。它表示,任何一片植物叶,都是以中轴1,为同源演化核心,演化出的子代叶脉潜在数量,永远是偶数 。那么,包括中轴主叶脉在内的所有叶脉数,一定是奇数。
当上式N取3时,就是三才演化模式。代入简化叶脉演化公式,即3=2n+1
解,n=1
分析:每一子叶,作为统一精元物质而化生,演化出一对左右(阴阳)叶脉,一个中叶脉。三叶脉呈三权分立,最简洁而又充满着生命演化要义。对于动物演化,“‘三’,初次出现了 “循环”特性。周而复始、生生不息的‘相生’是生命繁衍生存的一个基本特征,也是许多生理机能的特征,如:血液循环、微生物和昆虫的生活史、泅游等,初次出现了反馈,即‘相克’。反馈也是生物化学反应中不可缺少的精细调节,如神经激素调节、生化反应中酶的调控,否则容易形成空耗循环。”[2] 当上式N取5时,就是五行演化模式,代入简化叶脉演化公式:
5 = 2n + 1
解:n = 2
分析:n为2,演化出两对左右(阴阳)叶脉,一个中叶脉。说明以同源精气为演化源的演化客体,演化出的具有明显呈阴阳相对待的属性,有2对。而1,同源精气演化出的中心或中轴叶脉。所以,五行演化模式,一气(同源精气)演五态(五类),含2对阴阳,1个中轴成份,可称为“孤行” 。
在此,三才,五行,统一于同一演化公式N=2n+1,都是某一同源演化源所化,只是模式不同,才有了“三才”、“五行”之差异。二者“一体两制”。一体,即相同的演化起源,两制,即演化的序数不同。三才为之纲,五行为之目。同源演生物,大化为三才,细分是五行。
例证:
五行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
性质:木性升达,火性炎上,均为阳势;金性肃降、水性润下,均为阴势。土生万物,无明显方向性,为“孤行”,是与元气最相似的一行。且,肃降之金,克升达之木;润下之水,克炎上之火。成两对相对立属性。并有木生火,金生水之妙。
木、火主升,金、水主降,土生万物主承载。所以统一精元演化,细分有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五态,大则“升、降、载”三势。三才、五行,同化异制也。
再,五方: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。以五行演化模式论之,有2对阴阳:东、西(地图之横向)、南、北(地图之纵向)。一个孤行:中,一个潜含四方的特殊方向。四方内缩同趋,均逼近方向“中”。中,外移随时演化出“东西、南北”。
所以,五向应“五行”模式,“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” ;又应“三才”模式“纵、横、中”。
再例:一朵花的演化序:花托、花萼、花瓣、雄蕊、雌蕊。其中,花托,一“孤行”也。2对阴阳:花萼(片小)、花瓣(片大);雄蕊(授粉)、雌蕊(受粉),性器官反演无疑。一朵花,细分是五行模式“花托、花萼、花瓣、雄蕊、雌蕊” ;大化是三才模式“托、片、性蕊” 。
可见,三才、五行,相同精元所演化,不同模式要尊从。
3.三才、五行,洞悉脏腑演化
三才,为器官演化之大略,五行,为器官演化之细目。
对于生命之化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”。 [3] “三生万物”,即三才“天、地、人”具在,成为演化万物的大前提。宇宙万物演化有“道”,规律可窥,尽在道中。万物化源于“一态”真元,以阴阳为相对待分演,以三才为器官演化总则界定,再以五行,为器官演化细则行规。
三才之说,实为同源精气演化中的三段或三层界定法。其中在动物三胚层的演化中,表现得淋漓尽致[4]:
如“多细胞高等动物原肠的形成,虽因动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异,但并无本质的区别。其结果都是形成3个原始的胚胎:外胚层、中胚层、内胚层。从这3个胚层出发,进一步分化为动物体的各种细胞、组织和器官系统。”
“从三个胚层形成胚体的各器官系统的一系列发育过程,叫器官演化,亦叫细胞分化。经过器官发生期以后,就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机体。并结束了胚胎发育。3个胚层各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。其中,外胚层演化出:皮肤、毛发、指甲、神经系统、肾上腺髓质、脑垂体;中胚层演化出:肌肉、血液、血管、结缔组织(包括骨)、肾、输尿管、睾丸、卵巢、输卵管、子宫、体腔膜、淋巴系统;内胚层演化出:消化管上皮、消化腺(肝、脾)上皮、气管、支气管和肺的上皮、尿道和膀胱的上皮、某些内分泌脾的上皮” 。
胚之三层,细胞各异,相互识别,自相认识归队,“同气相求”,聚合在一起,形成不同的胚层,演生出不同的内脏器官。三胚层的存在,是由于生命在进化过程中,仿三才之“天、地、人”而演化出三类粘着度有异、迁移度不同的细胞。三胚层的三才模式化生,为器官再进一步按“五行模式”细化,准备了必要条件。
五行模式演化:胸腹腔内五脏、五腑的演化,完全按照《易经》揭示出的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而演化,并与五行研究揭示出的五模式,高度吻合,堪称生命演化奇迹。
基于腔肠类动物统一的“腔肠”,动物在此基础上,演化出以循环为主要功能的“循环腔”,和以消化为主要功能的“消化腔”。
在腔肠类动物,“循环腔”结构非常简单,相当于毛细脉管,主运水液。随着动物演化出血液,它又运送血液。它最后演化出包括呼吸系统、血液循环系统、泌尿系统在内的“大循环系统”。而原来的 “消化腔”,就特化成动物的“大消化系统”。
原始统一的“腔肠”,梅开二度,一源两支,演化出运动功能强的“大循环系统”、与运动功能相对弱的“消化系统”。一个主动、静脉血交换、循环及水液代谢,一个主水谷消化、吸收与残渣排泄。“大循环系统”和“大消化系统”这两 大系统,又在食管与气管交汇的会厌处会合,暗示着它们都有相同的演化起源,都是从原始动物的“腔肠”中演化而来。“循环腔”与“消化腔”同源“腔肠”而演化,显示出“太极一气产阴阳”的原气演化本质。(如图2)。
“肝、胆、胰都是由消化道特定部位发生内陷,并由消化道内皮、平滑肌等相关功能的细胞在结构上进一步特化、功能上进一步加强而来的。消化腺的分泌功能,实际上是原始消化道内皮相应功能的特化和发展,消化腺管道平滑肌系统,是原始消化管肌层的特化与延伸” [5]。

阴阳反属性演化,不但表现于同一腔肠,演化出有重大差别的“大循环系统”、“大消化系统”,而且还表现于,在这两个系统上,与五行序数一致,各演化出5类脏腑,而且相表里的脏腑,空、实相应,阴阳互对。
如,大消化系统,演化出5类器官:胰、肠、肝、胆、胃;大循环系统,只演化出4类器官:肺、心、肾、膀胱。与大消化系统比,还缺一个器官,即是后来的脾脏。脾从中焦演化而来,加入大循环系统。
中焦脾胃,也是同源演化。“脾也是从原始消化管上皮分化出来的……是从胃背侧系膜的间充质团发生的,以后完全独立而与胃无关[6]。脾演化出后,入大循环系统。
这样,“大循环系统”也有5类脏腑“肺、心、肾、膀胱、脾”,3类是实体器官“肺、脾、肾”,2类空腔器官“心、膀胱”;“大消化系统”也有5类脏腑,2类实体器官“胰、肝”,3类空腔器官“肠、胃、胆”。相表里的脏腑,上位是脏,下位是腑,表达出脏腑演化严格序位排列,(如图3)。
胰——肠;肝——胆;脾——胃;肺——心;肾——膀胱。
在这里,胰与肠相表里,主消化。心是空腔器官,是腑不是脏,与肺相表里,共主气血。肠,又在自己定义的范围内拚命演化出:小肠、大肠等。阑尾,也是肠的演化残留证据。它们都以相同的肠类结构,定义于肠腑中,在五腑中只占一员。
三才、五行,对于脏器演化,各有其深意。五脏:肺主肃降、肾主利水,两者趋降为降势;胰主消化吸收,肝主疏泄上达,两者主升为升势。中焦之脾,交通之中枢,可承上达下,中间派也,为中势。五脏之演,即符合五行演化之模式,一“腔肠”演五脏“胰、肾、肝、脾、肺”,又符合三才演化模式,五脏有三势“升势、降势、中势” 。
4.三才、五行视野里的骨骼演化
骨骼,中医概念中的“奇恒之腑”。因中空似腑,贮精似脏,故得此美各。从人体骨骼演化产生的段数或痕迹中,能清晰地读出同源骨演化出的“三才”、“五行”之神秘[7]。
1. 上肢骨,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性演化 五行演化模式:
肱骨  1块
尺骨、挠骨 2块
上腕骨 3块:舟骨、月骨、三角骨(再演化出1块子骨:豌豆骨)。
下腕骨 4块:大多角骨、小多角骨、头状骨、钩骨。
掌骨 5块:第一掌骨、第二掌骨、第三掌骨、第四掌骨、第五掌骨。
用数字表示:
1、2、3、4、5
包含于五行的数集{1,2,3,4,5}中。
三才演化模式:臂骨、手腕骨、手掌骨。
2. 下肢骨,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性演化
五行演化模式:
股骨 1块
胫骨、腓骨 2块
上踝骨 3块:跟骨、距骨、足舟骨。
下踝骨 4块:骰骨、外侧楔骨、中间楔骨、内侧楔骨。
跖骨    5块:第一跖骨、第二跖骨、第三跖骨、第四跖骨、第五跖骨。 用数字表示:
1、2、3、4、5
包含于五行的数集{1,2,3,4,5}中。
三才演化模式:腿骨、脚腕骨、脚掌骨
3. 脊椎骨,从上到下依次呈线性演化
五行演化模式:
颈椎骨 7 块
胸椎骨 12 块
腰椎骨 5 块
骶椎骨 5 块
尾骨 1 块
共有5大类骨。亦包含于五行的数集{1,2,3,4,5}中。
三才演化模式:骶尾骨(对应盆腔)、胸腰骨(对应胸腹腔)、颈骨(对应头)。
4. 头盖骨(婴儿期),五块头骨依次呈弥形演化:
五行演化模式:
枕骨 1 块
左顶骨 1 块
右顶骨 1 块
左额骨 1 块
右额骨 1 块
5块头盖骨,亦包含在五行的数集{1,2,3,4,5}中。
三才演化模式:前对骨(两对额骨)、侧对骨(两对顶骨)、后枕骨。
当上肢演化出5块掌骨后(如图4),以此为基础,呈线性再演化出指骨。除了拇指演化出2块指骨,其余各指均演化出3块指骨,不大于数字5。包含于五行的数集中。下肢趾骨线性演化亦然。
对于脊椎骨,尾骨3块,骶骨、腰椎各5块,均不大于5。
胸椎12块,即3×4,倍4演化,即以4为基数而演化。颈椎7块,是正处于演化过度态的变动骨序,有的骨没有表达出来。
正象植物花的演化,花瓣以不大于5为演化基数来演化,但由于基因的突变或缺失,如倍4演化的花瓣数,两轮演化应该出现8个瓣,但往往有个瓣空缺,只表现出7个瓣,从而掩盖了花的演化定律[8]。
7块颈椎骨,如果它是倍3演化,应该演化出9块颈骨,即3×3,还有2块颈椎骨没演化出来。或者是倍2演化,即演化出8块椎骨,即4×2,还有一块颈椎骨没有演化出来。 演化中骨的数目减小或增加,是平常的生命演化现象。如人体5块尾骨,现在只剩下2到3块。5块骶骨也已融合成一块大骶骨。
凡是构成数字1,2,3,4,5的五类骨,都是同源骨的演化,即骨是从简单、到复杂,从1 类,到5类,渐次演化。它们粗化为三,细化成五。四肢骨、椎骨、头盖骨,都是如此。说明了这些骨的演化有二大模式:三才模式、五行模式。且具有显然的演化证据可考证。而每块子骨或连接骨,也具有演化出这两大模式的潜能,只是没有演化出来,不便考证罢了。
5.五官演化中的三才、五行模式考证
中医认为,人体五脏,对应着五官:唇、鼻、舌、耳、眼。而五官,又对应着五类感觉细胞:触觉细胞、嗅觉细胞、味觉细胞、听觉细胞、视觉细胞。它是动物原始体细胞,在漫长演化过程中,对应于外界不同理化刺激产生的感觉细胞,却严格按照三才、五行模式而演化,让人称奇。 一对只对波有感觉的器官:眼(对光波有感应)、耳(对声波有感应)。
一对只对化学物质有感应的器官:鼻(对气有感应)、舌(对味有感应)。
一个拥有与原始细胞最相近的器官:唇(对波、气味均不敏感,只对触觉有感应)。
解析:味觉、嗅觉,只对化学物质感兴趣。说明两者高度相近。且味觉对味敏感,嗅觉对气灵验。而味挥发后方可产气,故有气味之说。即是说,先有味才有气。故可推断出,这两类感觉的产生顺序:先演化出味觉,再演化出嗅觉。先演化出舌(能尝味),再演化出鼻(能嗅气)。气、味有别,故味觉、嗅觉,成相对待而演化。
同理,听觉、视觉,对波有感应,说明两者相近也。但声是机械波,光是电磁波,有别。故两者成相对待而演化。而听觉,昼夜均可听到,而视觉,只有在有光的环境方可看到。是否可认为,从器官演化机率来看,它们的演化顺序:先有听觉、再有视觉?
而与原始细胞最相近的,是触觉。原始细胞生命,生活在自然界中,与外界接触,最可能的,是先演化出触觉。五觉正确的演化顺序,可能是:触觉细胞——味觉细胞——嗅觉细胞——听觉细胞——视觉细胞。
感官演化,细化是五行模式,即产生五类感觉细胞;大分是三才模式:波觉(声、光)、化学觉(气、味)、触觉(机械)。
结论:
三才,与五行一样,是同源精气演化的模式之一。三才,五行,是“一体两制”。一体,统一于相同演化之精元;两制,即两种演化方式或模式。精源之化,总纲有三才,细化成五行。二者,以精气为演化之质,以阴阳反演为演化之性,以三(才)、五(行),为演化之制(模式)。是生命演化众多模式之两类,却具有相当的演化优势,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。但对透视生命脏腑器官的演化,具有重要作用。也许,在生命基因演化的程序中,能找到 “三才”、“五行”演化模式中的答案,并进而解读生命演化之奥秘。
参考文献:
[1] 王全年,等.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.中医古籍出版社,2005年月8月第一版,144-154
[2] 刘玉庆,郭林.从简约性看中医“阴阳五行”的生物学意义.自然杂志 ,2003,25(5) ,296-298
[3] 老子·第四十二章·中国文史出版社,2003年5月,93
[4] 田清涞·普通生物学·海洋出版社,2000年1月,420
[5] 田进文,等.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看人体内脏太极结构的生成规律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.2004(10)5,14
[6] 中国大百科全书

­­­­­.北京.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1,光盘1.1版:消化
[7] 王全年,等.走近中医.中医古籍出版社,2004年月1月第一版,315
[8] 王全年.花的演化律[J].生物学杂志,2003,20(5),1 7






页: <<1 2 3 4 5 6 7

[录入文章,会员权限]